XM中文网

医保局出手整治口腔收费乱象(2025年03月04日)

XM

2025年2月28日 ,国家医保局发布《口腔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下称《指南》) ,对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综合 、正畸 、修复、牙体牙髓、口腔外科 、口腔黏膜六类价格项目进行了规范 。

这是自2023年4月,牙体相关耗材集采、种植牙价格体系调整之后,医保部门的又一次重磅出手 。前一次让中国患者的种牙告别了“万元时代”。

种植牙、口腔正畸一直是患者投诉较多的口腔医疗项目。2月 ,全国知名口腔门诊品牌福斯曼突然倒闭,这家以口腔隐形矫正为主的连锁机构,在广州 、北京、深圳、上海 、武汉、西安等地的门店相继关门 ,不少患者在网络平台发文寻求退款、转诊帮助,至今一地鸡毛 。

即便在公立医院中,治疗口腔疾病的收费项目也琳琅满目。国家医保局指出 ,牙齿正畸价格项目不同地区条目不同 、内涵不同,且由于口腔专业市场化开发较早,各地的价格管理方式 ,医疗机构收费标准差异很大。

此次《指南》先从收费项目入手,解决收费名目混乱的问题,对包括正畸在内的全面口腔医疗服务收费都给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规范 。

一、牙齿矫正到一半 ,诊所换了

回顾过去六年的口腔正畸经历 ,李娟(化名)遇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希望这个行业可以好好规范下 ”。

2019年,北京的李娟在一家口腔诊所一次性缴纳4.5万元 ,开始了正畸治疗的三年计划,医生告诉她,一共用42副隐适美牙套 ,就能恢复完美牙形。

口腔正畸方式主要有传统固定正畸、隐形正畸 。传统固定正畸以金属托槽为主,各地公立医院的疗程费用一般在1万~3万元之间,而隐形正畸多在3万元以上 ,有些地区可达4万~5万元。

李娟的治疗进程到两年多时,有一天晚上她突然收到正畸医生发来的微信,说因为她辞职了 ,“我得换个诊所,我当时都蒙了 ”。

紧急联系诊所后,工作人员表示不能再继续提供服务 ,让李娟跟着医生走 ,“原来的诊所离家也就三公里 。结果到这个医生去的新医院复诊,要15公里”。即便非常不情愿,李娟只有这一个方案可选 ,此时,矫形已经接近尾声,没有人给她退钱去换地方治疗。

与另一些患者相比 ,李娟算是幸运的 。近年来,多地出现口腔医疗机构倒闭 、消费者维权追要退费 、赔偿的事件,这些患者大多集中在种植牙、牙齿正畸 ,原因是收费价格高、一次性预付 、治疗周期又长 。

不仅福斯曼的突然倒闭,导致患者的治疗被迫停顿;此前,青岛优贝口腔医院、上海臻威口腔、成都锦江科瓦齿科等口腔诊疗机构停诊都曾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相比之下 ,仍有医生负责完成疗程,本来让李娟感到安心,但是又过了几个月 ,医生突然提出 ,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新的治疗方案,“虽然医生说新方案不收钱 ,但是那意味着我之前的30多副牙套都白戴了。医生说责任在我,因为佩戴的时间不足,每天不能低于22小时 ,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成立,每天吃饭都是要摘掉的,这么严格的时间要求不合理” 。

李娟不确定治疗效果不理想 ,是否因为最初治疗方案就有问题,只能接受新方案——15副牙套的治疗。到2025年2月,终于只剩最后一副牙套就能完成治疗 ,她希望以后再看牙,不要遇到这么多的“意外情况 ”。

此次,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指南》 ,就先从规范收费项目入手 ,解决收费名目混乱的问题 。

李娟只知道自己的4.5万元包括了诊疗 、产品,并不清楚具体都有哪些详细的收费项目。一位行业人士对《财经》分析,民营口腔机构的收费项目可以自主设立 ,由于差异很大,所以普通患者很难对比发现里面的门道。

以种植牙为例,简单来说 ,费用分为三部分:一是医疗服务收费,二是口腔种植体系统,三是牙冠收费 。“有的机构其中一项收费很低 ,其他两项就会拉高。”上述业内人士分析,之前医保部门对种植牙治理是这三方面同时兼顾,把整体价格幅度降下来。

即便是公立医院 ,口腔治疗收费也常让患者困惑,比如一些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包括口腔矫治器、保持器、运动护齿等 ,医院大多按照制作步骤 ,比如测量费 、取模费、设计费、切削费 、加工费、精修费、调试费等,细分成一项项服务收费 。

针对这类问题,早在2022年 ,医保部门进行的口腔种植价格专项治理活动期间,率先对牙冠的收费方式进行调整,从按制作步骤逐项收费 ,变成按牙冠产品“一口价”,医疗机构自行制作或委托加工牙冠的成本费用合并计入“一口价 ”。

《指南》延续此前的治理思路,比如对定做的口腔矫治器的收费项目整合 ,不再按步骤,仅根据耗材的不同区别收费项目。

在国家医保局对《指南》最后一轮专家论证的现场,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专家表示 ,“对于医疗服务收费,患者怕多了,医院怕漏了 ,政府怕乱了 ,这回基本梳理平衡好了 。”

二 、倒逼行业自我升级

有一个项目引人关注 。《指南》整合了一个“拔牙”项目,该项目根据拔牙的难度不同,分为“常规 ”和“复杂”两个收费档次。

以前按乳牙 、前牙、前磨牙、磨牙 、智齿等不同牙位设立收费项目 ,一个牙位一个价格。不仅患者不理解,医生的工作难度也没充分体现 。

比如同样是乳牙,医生普遍反映 ,固连乳牙就比较难拔;同样是阻生牙,中低位的阻生牙就更难拔。像是上颌磨牙,如果牙根穿入上颌窦内 ,则极易出现口腔上颌窦瘘并发症,处理难度大了很多,但由于都是同一个项目 ,就只有一个收费标准。

《指南》还整合了一些过去细碎的收费 。如“修复体固定修复费”,之前按诊疗操作步骤拆分立项,现在就将检查、设计、粘结 、试戴、调合、咬合关系重建等整合成一个收费项目。

上述行业人士认为 ,“虽然目前还没涉及价格调整 ,但是随着《指南》在全国落地,收费项目逐步统一规范,各地的价格水平逐渐变得可比 ,针对一些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

此次《指南》也是对口腔耗材集采效果的巩固 。2022年12月,由陕西省医保局牵头组织了16省(区 、兵团)联盟口腔正畸托槽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集采产品包括普通金属托槽、方丝弓托槽、普通陶瓷托槽 、自锁金属托槽、自锁陶瓷托槽、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颊面管等七类口腔正畸托槽耗材产品,中选产品平均降幅43%。

国家医保局表示,随着新的口腔类立项指南落地 ,国家医保局鼓励有关省份加大集采产品使用力度,倡导相关企业结合正畸产品集采的价格,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加价。

其实种植牙集采后 ,其对口腔行业的影响就已经显现 。在2023年底,国家医保局对种植牙系统进行全国性集中采购,种植牙价格大幅降低 ,平均降幅超过55% ,而种植牙业务正是口腔门诊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变化,一位国产口腔耗材企业人士告诉《财经》,公立医院的耗材会有所下降 ,让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患者都能看得起病,能得到基本的治疗。但口腔耗材有很大一块市场是私人诊所,一些先进的 、前沿的产品也会慢慢退出公立医院 ,相反,私人诊所可能不同梯度的价格产品都会有,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能会慢慢向私人诊所转移 。

民营口腔机构的机会只有和公立医院差异竞争 。一位民营口腔医疗机构负责人告诉《财经》 ,“虽然《指南》主要是规范公立医院,但是民营机构也是不断对标公立医院来调整的,当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愈发规范 ,也会倒逼民营口腔机构进一步提升自己。民营机构最大的优势在服务,这是内核竞争力。”

此前,业界就已经预感到 ,种植牙集采或许只是整个口腔行业控费的开始 。因此 ,对此次《指南》加强对口腔正畸的规范,耗材业不觉意外。

对口腔耗材产业影响主要体现还是让行业健康发展,这会让一些“小作坊”企业淘汰出这个行业 ,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特别是国产大型企业会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不过,利润率会比之前的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