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太火 ,大家都忘了电视 。
一部剧播到现在,不如也聊一聊——《六姊妹》。
开播前就倍受关注。
梅婷 、邬君梅、奚美娟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号称接棒《人世间》 ,对标《父母爱情》 。
但开播后口碑一路下探。
豆瓣上,是一星和五星的对决。
一星,是骂剧在宣传糟粕 ,封建元素“大乱炖” 。
五星,也在骂。
骂的是打一星的观众无情,不尊重父辈的往昔。
Sir带着好奇一口气连追了十几集 ,只能说:
吃苦剧,我们已经吃不下了 。
别把你吃的苦塞给观众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何常胜(刘钧饰)和刘美心(邬君梅 饰)是一对在安徽淮南扎根的夫妻。双职工家庭,有收入,女儿懂事 ,婆媳和睦。他们唯一的苦恼是:生不出儿子 。
在那个物质匮乏、重男轻女的时代,一个连生六个女孩的家庭,肯定都是因为一个执念——儿子。
为了生儿子 ,何常胜把院子里长得好好的树给砍了,因为树遮阳,导致家里“阴 ”气重。
他甚至想把墙凿了 ,让家里充满“阳”光 。
但这种出在男人身上的概率问题,迷信是解决不了的。
于是,何常胜一次次地拿老婆的肚子去博。
老婆也觉得追子是最大的任务 。一连生了六个 ,生不出来儿子还自责:是我没有那个命。
大女儿为了证明自己能像男孩一样扛起家,她一辈子只留短发。
难怪豆瓣网友炸毛——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讲这么陈旧 、迂腐的故事 ,宣扬重男轻女这种旧社会的落后思想?
老实说,呈现一个时代(过时了)的价值观无可厚非 。但如果只是一味重复这样的价值观,并让主角不断吃苦,那么有多少观众还愿意跟着“受虐”呢?
我们当然可以说 ,这一家人,包括丈夫,都是自身观念的“受害者 ”。而他们对于生男孩的强迫症 ,也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绑架——第三胎又生了个女儿,被人大老远赶来耻笑。
但问题也在这里 。
《六姊妹》没有反思这样的价值观,主角也看不到任何的反抗和决心。
是因为他们太“封建”吗?
不如说 ,编剧是在利用“封建”,不断让主角吃苦、受难。
今天被人耻笑。明天被人上门刁难 。
好人就得受委屈。最后再大团圆,自我感动。
但拜托 ,苦情剧在过去的8点档或许还受欢迎 。
今天的年轻人们,动不动就要“整顿职场 ”,谁想要“我命由我不由天” ,要不然就是黑莲花式的“遇强则强,素质不详”。
谁愿意看个剧,忍气吞声跟着憋屈——你吃你的苦,干嘛拿来给我看?
前期一家人的核心 ,就围绕着生儿子。
何常胜坐在产房门口急得快哭了,在还不知道生男生女的情况下,他埋怨起了这个未出世的孩子:这是想害死他妈呀?
当然 ,剧中他的形象并非恶人 。
在剖腹产手术结束后,大夫出来宣布喜讯,他丝毫没在意生的是男是女 ,而是着急问“大人咋样 ”。
每回刘美心生完女儿,他虽然心情失落,但每天还是会想办法去给老婆买肉补充营养。
月子里不让老婆生火做饭 ,怕她被烟火熏坏眼睛 。
除了何常胜,这部剧还有很多区别于传统刻板印象的角色。
比如婆婆何文氏(奚美娟饰)。她和儿子常胜一样,也盼着家里能添个大胖小子 ,但她也作为女人,理解儿媳的不易 。
在儿子为老婆不小心流产掉一个男胎而怄气时,她在旁边提醒道:
你现在要关心的是美心
她为了咱们家
都过了5回鬼门关了
儿媳因为小产而自责时,她也很心疼。
给对方开小灶蒸鸡蛋羹 ,给对方长了冻疮的双手涂油,还一遍遍教育孙女们:
你妈现在是要保护的
让着她点啊
这部剧的“梦中情婆”,还不只这一位。
二女儿长大后出嫁 ,也遇到了一位明事理、疼儿媳的婆婆。
其他几个女儿就算没公婆,丈夫也都个顶个的靠谱 。
发现了没有,一家子全是好人 ,但好人又必须吃苦受难。
这种卖惨的叙事,很功利,也很过时。
被消音的历史褶皱
其实在Sir看来 ,一部年代剧重述“重男轻女”的过去,很正常,也很写实 。
那是父辈的黑历史 ,也是他们的来时路。
而这部剧几乎是美化和简化了这条路的复杂性。
不只是把“重男轻女”的糟粕观念,合理化 、情有可原化,打造成一片家和万事兴的假象 。更是将时代的巨大变迁,拍成了不痛不痒的背景色。
比如大女儿何家丽(沈月饰少年)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 ,简直就是田园牧歌式的体验生活。
日常就是抓抓老鼠,织织毛线 。
下地干活,说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实则是和男同学嬉笑打闹、眉来眼去。
顺便还谈了个恋爱。脸上的笑容,看起来丝毫没有被艰苦条件压榨过的痕迹 。
这下乡插队,过得跟归园田居似的。
和《天浴》《山楂树之恋》《牧马人》等电影中描绘的 ,好像也不是一回事。
就说《父母爱情》,很多人都说是那个年代理想的偶像剧。
可即使这样,剧中插队的高干子弟江卫民(赵一龙 饰) ,也是在水泥灰满天飞的拖拉机厂、石材厂,实打实地过了20年苦日子的 。
每次他的镜头,不是汗流浃背 ,就是灰头土脸。
△《父母爱情》下乡插队的江卫民
《六姊妹》真正的问题,是让剧中的一切历史背景,都变得轻飘飘的。
那十年敏感,被隐去 ,可以理解 。但美化 、偷换概念,“甘之如饴”,就真的有点背刺老百姓了。
那么 ,在如此的历史下,这个六姊妹家庭所面临的最大苦难是什么呢?
嗯,生不出儿子 ,被人嘲笑。
遇到的最大敌人,是莫名其妙天天和他们一家作对的恶毒邻居 。
何家丽成长路上的最大坎,是因为父辈可笑的“世仇” ,而不能和邻居家的青梅竹马终成眷属。眼睁睁看初恋和闺蜜走到一起,结婚生子。
这些设定,本质上都只是给原本很复杂的社会矛盾 ,套上了一个狗血剧的壳 。而姐妹六个的人生困境,也永远只停留在婚恋层面。
什么时代伤痕?哪有找对象、谈彩礼、随嫁妆、分房结婚 、生儿子重要。
可是,年代剧拍家长里短,就要一定要如此避重就轻 ,只唠闲嗑吗?
比起《父母爱情》不知道差了多少 。
片名是“爱情 ”,但这个故事背后承载的岁月,却比爱情更深远、厚重。
相比男女主江德福(郭涛饰)和安杰(梅婷 饰)这对拥有“特权” ,而一辈子几乎安然无恙的夫妻。
Sir印象更深的,是另一对配角——安欣和欧阳懿。
被打成右派的二十多年间,这对夫妇从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沦为了渔民 。
落魄之初 ,欧阳懿(刘奕君饰)最反感大老粗妹夫江德福,喊他老欧。
那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高。
而潮起潮落,苦海浮沉 ,这份清高也在时光的蹂躏中,渐渐被磨去棱角 。
欧阳懿,渐渐习惯了“老欧”这个名字。
=
而当他终于平反 ,再次来到妹夫家,在醉酒之中听到妻子安欣(张延饰)也这么称呼自己时,欧阳懿崩溃了——
他嚎啕大哭,将多年的委屈脱口而出:
我是欧阳懿啊!
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屈辱 ,全在这六个字的失声呐喊里。
这是时代留给他的伤痕,也是无数人对过去的最深刻的回忆 。
没错,在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之下 ,小家庭如叶扁舟。但“小 ”,并不意味着“无”。
而《六姊妹》的所有人,几乎不挣扎、不痛苦 。这不是乐观 ,而是一场大型的自我欺骗。
温情也是一种“暴力”
讲了那么多这部剧的弊病,我们还是无法忽略它的“成功 ”——
收视率破4。
众所周知,如今电视端的观众 ,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 。
换句话说,这部剧所描写的时代,就是他们真实经历过的往昔。
从题材来看 ,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但正如Sir在前文说的,这部剧把历史拍得不痛不痒 、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明明是虚假的、被美化过的回忆,为什么还愿意看,喜欢看?
这个问题也许就是答案本身——正是因为回忆被电视剧美化过 ,所以人们才看得下去 。
没错,借剧回忆往昔,不是想看自己的遍地荆棘的来时路 ,再重温一遍历史的伤痛。而是要让历史,温柔无痛地存在。
即便那只是经不起考究的假象 。
《六姊妹》不是靠没完没了的狗血推动故事,相反一片祥和 、团结有爱。
人物也大多数是正面角色 ,甚至有些趋近完美。
比如女婿们——大姐何家丽(梅婷饰成年)在错过初恋之后,很快遇到了真正靠谱的男人张建国(陆毅 饰) 。
军人,一表人才 ,有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性格稳重、大方,尊重女性。
最重要的是 ,他还无父无母,是个孤儿,直接斩断了婆媳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在那个年代,就能做出“让孩子跟女方姓”的重大决定 。
二姐夫陈卫国(姬他饰) ,踏实会过日子。
勤劳 、嘴甜、宠妻,脾气好到都有点与形象(神情)不符。
三姐夫欧阳宝(刘亭作饰),有商业头脑 ,从工厂辞职后做生意,很快成了暴发户 。
但他有钱之后也没有“变坏”,而是专情、忠诚 ,永远为媳妇何家艺(颖儿饰)提供情绪价值。
而这些女婿们最大的隐形优点,是什么呢?
能生儿子。
没错,父辈没实现的夙愿 ,到了女儿这全靠好女婿们实现了。
过去我们说国产剧大结局“包饺子 ” 。现在这饺子是从头好到位。
“温情叙事”,想要在那个贫瘠又动荡的年代,构建起一个家庭乌托邦。
但 ,这可信吗?
Sir当然不认为文艺作品需要承担史书的功能,但当创作者把“复杂”简化为“完美”,把落后的文明美化成“家和万事兴 ”的装饰画时 。
这种温柔的暴力可能比直白的糟粕更危险——
它让批判失去标靶,让反思沦为矫情。
同样讲的是那个年代 ,《父母爱情》《人世间》《家有九凤》等剧就没有回避当时社会环境的生态,和人性的复杂。
和《六姊妹》的大姐夫一样,江德福也是军人 ,但他不完美,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爹味满满 。
可这并不妨碍他是个靠谱 、可爱的男人。
《家有九凤》也生了9个女儿 ,但“婚嫁”只是她们人生故事的一部分注脚。
剧集更多聚焦的是,她们在文革末期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革 。
这份变革 ,展现得既不宏大,也不震撼。但却是每个“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女性 ,性格和命运的真实写照。
是的,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应在温柔无痛的叙事中麻痹 。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照见现实的年代剧——既保留人性褶皱里的微光,也不怕展现时代铁幕下的阴影。
毕竟 ,对过去的诚实,才是对当下最深的慈悲。